Wednesday 5 March 2014

中港台電影翻譯--- Michael Tong

   雙語在現代社會的應用,能夠十分商業化——這是我修讀這科,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概念。因此,亦讓我想到曾看過有網站比較中、港、台三地的電影翻譯大不同。翻譯沒有對錯,只有好與壞,一個琅琅上口、或引人入勝的翻譯名稱,能為一部平平無奇的電影帶來意想不到的入座率 ( 雖然有機會事後被觀眾高呼"回水",畢竟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電影名稱與內容相差太大,亦十分不可取,有欺騙之嫌 )。有人在網絡上,找到三地翻譯的特色:


以上的特色雖然非絕對,卻確是常見的翻譯現象。此外,亦有部份電影名稱的翻譯取決於其文化背景,如電影The Hurt Locker在本港的譯名是《拆彈雄心》,為甚麼呢?原來因為本港曾有一部深入民心的電視劇《烈火雄心》。因此在翻譯時,考慮的因素不只是電影內容、直譯、意譯等,還有其他的背景、文化因素,甚或其他。以下有三地翻譯的名稱比較:

《Fast & Furious》
台灣:玩命關頭6
香港:狂野時速6
大陸:速度與激情6
 
個人認為香港的譯名在這裡略勝一疇,雖然台灣的譯名也很貼切,但玩命關頭卻不及狂野時速般讓人立刻聯想到賽。而大陸的譯名…嗯…只能夠說這樣的譯名不禁令人想歪…

是,我並在吹捧香港的翻譯方法,更非否定大陸的,以下是一個大陸翻譯比較好的例子:

台灣:沉默之丘
香港:鬼魅山房
大陸: 寂靜嶺

Silent hill.jpg

上述三地譯名,香港的是最讓人摸不著頭腦,台灣是直譯,與大陸雖然也是直譯,卻在選字上花了點心思,略勝台灣的譯名。

除了電影的翻譯名稱,我還注意到港、台的電影海報,除了中文譯名外,亦會附加英文名稱,而香港的更會連演員名稱也用英文顯示。相反,中國大陸的電影海報中,不會顯示其英文名稱,而演員的名字也全部翻做中文,只有網址才無可奈何地用英文。中、港兩地的電影海報上,中、英佔的比例大不同,這個現象又反映了甚麼?

Source: http://www.7headlines.com/story/show/2602/%E3%80%90%E7%89%B9%E8%92%90%E3%80%91%E9%80%99%E4%BA%9B%E9%9B%BB%E5%BD%B1%E7%89%87%E5%90%8D%E7%BF%BB%E8%AD%AF%E5%A5%BD%E6%9C%89%E8%B6%A3%EF%BC%81

3 comments:

  1. 我也有留意到你在最後提到國内的海報偏向以中文作主導的情況, 其廣告亦然。回國内旅行時, 常看到電視上的廣告大多都把知名品牌的名稱翻譯成中文, 有別於香港保留原名的做法。
    我想這是基於政治上的考慮。 鞏固中文在中國上的地位能増強人民的本土意識, 在全球化的環境下, 減低中國人受外國文化的影響, 相反, 更以中國的文化來打進世界市場, 因此中國仍然是採用單語的國家。

    By Kourtney

    ReplyDelete
  2. 我知道反映了什麼!(〃∀〃) (大概)

    大概是因為海報製作者認為香港社會精通雙語,香港人熟悉外國文化,知道外國演員的名字拼法,無需特意翻譯,是societal bilingualism的一個現象。

    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香港社會並不精通英語,不懂拼讀英文名字,但崇拜 英語文化,所以海報製作者故意不翻譯外國演員的名字,就讓原文大喇喇印在海報上,強調電影的英語血統來吸引觀眾,反映了香港社會中的commercially framed impersonal bilingualism。

    海報製作者目光如炬!(`・∀・)b

    By Marcella

    ReplyDelete
  3. 說到電影的譯名,令我想起The King's Speech的中港台譯名。
    中:國王的演講
    台:王者之聲: 宣戰時刻
    港: 皇上無話兒
    從這三個譯名,我們可以看到上文分析三地翻譯手法的特色。中國的譯名簡潔平實,與電影比較莊重嚴肅的風格吻合。台灣的譯名雖然有點誇張,但始終給人一種有權力的感覺。相反,香港的譯名則看似一個笑話。我認為可能譯者想令生動的廣東話變得嚴肅一點,特別採用看似普通話的譯法,令人感覺比較正規,卻意外淪為笑柄。單看譯名的結構是沒問題的,問題出在話兒這個詞令人聯想到男性的性器官。這令本來只想表達喬治六世有口吃的原意多了一層意思。
    By Fiona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