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7 March 2014

翻譯腔來襲(By Brian)


不知道大家在看外文翻譯過來的中文小說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一種奇怪的、文句不通順的感覺。就是不管怎樣看都有種彆扭的感覺?我在看外文翻譯過來的小說時偶爾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後來我在網上看到有一種叫翻譯腔的文體。這下我總算知道那種奇怪的感覺是打哪來了。

翻譯腔,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有著濃厚翻譯色彩的文字。其實我認為一個出色的譯者應該是可以做到讓人看不出這是一部翻譯的作品。而有著翻譯腔作品往往帶著一種生硬的外語風格。

以下讓我列舉一個由內地網民惡搞的翻譯腔的例子吧!

天哪!我的老夥計,你想知道甚麼是「翻譯腔」嗎?真是見鬼,其實我也並不太了解。看在上帝的份上,我們爲什麽不坐下喝杯咖啡呢?這兩句是不是顯得和我們平常閱讀和寫作的中文不同呢?至少我在我十八年的人生裡從未聽過有人會這樣子說話……這兩句話就是翻譯腔的例子了,當然這是網友爲了搞笑和娛樂而誇張所寫成的。

在這兩句話中,老夥計見鬼看在上帝的份上這幾個詞語都不是我們會用到的中文,這明顯是譯者照搬原書中的對白而沒有經過調整使之通順和容易被閱讀。

因為翻譯腔的出現,充滿創意的網民開始各式翻譯腔句子仿作。

這句的我的甜心不用多說也知道是直接從英文的“my sweet heart” 直接翻過來的。而這腔調有著很明顯的西方色彩在裡頭。而我的天呐真該死則推測是“my god” 和 “damn it!”的翻譯。

慢慢的,網民不在滿足於單單惡搞英翻中的翻譯腔,於是日翻中的翻譯腔也出現了。

這個日文中的敬語可以知道這位網民模仿的是日翻中的翻譯腔。
然後,韓文翻中文的也出現了,已經沒有人可以阻止瘋狂的網民了!

從這個翻譯來看,我們不難推測到譯者本人其實不懂韓文,他只是用了音譯的方法把韓文中的詞語翻了過來,例如偶吧這個詞就是音譯,指的是哥哥的意思。而最後用的思密達是韓國人最常用的助語詞的音譯。

創意無限的網民怎會就此止步呢?於是臺灣國語翻譯成普通話的也出現了。在這裡要提一下,部份中國網民很喜歡取笑臺灣的國語,笑他們咬字不清、語氣娘娘的,總叫他們把舌頭直了才說話。因為臺灣的國語受到閩南話的影響,於是和中國的普通話有了分歧,因此兩者聽起來有著微妙的不同。這可能就是為甚麼有的港人說臺灣的國語聽起來像在向你撒嬌,中國的普通話聽上去則像在罵人似的。」的原因吧!就這樣,臺灣國語的翻譯腔版也出現了。

這一句的其實是知道則是這樣則是「子」,至於最後的就是臺灣人說話常用的語氣助詞。前兩個這樣翻譯的原因是因為他想取笑臺灣國語咬字不清,字音都粘在一起,如果把知道這樣用普通話含糊的、快速的唸一遍就會成了國語的。至於則是取笑他們前後鼻音不分,的拼音是zhi,而的拼音則是zi

看過了這個帖子,我總算明白平常閱讀翻譯作品的怪異感從哪來了。這樣原句翻譯是好是壞呢?雖然可以完整的還原當時人的語氣甚至聲音,但卻造成了閱讀的不便,通順度和文學性也會受到影響。意譯的確重要,但也不能為此而寫出這種充滿翻譯腔的句子,果然兼顧意思和藝術實在不是易事。



5 comments:

  1. 翻譯從來都是高深的學問,如何最大可能地以另一種語言去表達原文意思自然很考驗譯者的技巧和看法。而對於外國文學長久以來使用的翻譯腔能夠清楚地還原原文的語氣和氣氛未嘗不是最合適的方法,畢竟生活環境和寫作風格都會有所不同,自然不能以我們一貫習慣的一套去轉化作者的文字。但翻譯與寫作不同,即便翻譯腔有其可取之處,我們也不應該過於濫用這種風格去寫作,不然文學性就會大打折扣了。
    by Ceci Tsoi

    ReplyDelete
  2. but sometimes "leaving some traces" of translation is unavoidable, if you translate something very exotic into a total domestic/local style, thing might get weird. Like if you try to translate some english idoms into absolute Chinese, it is mission impossible. So, somehow, " Translation Tone " is a needed evil. by Minnie Chung

    ReplyDelete
  3. 我覺得要視乎場合吧!要是在一些次文化(如 輕小說)裡運用這些不正統的句子當然沒有問題,但用於主流文化(如學術文章)則不太適合,因為這種翻譯方式會妨礙讀者的理解。記得曾看過一本翻譯小說,有時要回譯才明白該句子的意思。要是我不懂英文,肯定無法理解該句子。 By Michael

    ReplyDelete
  4. 我做個翻譯腔的實驗吧哈哈哈

    英譯中:噢!我不能同意Minnie和Michael更多!
    日譯中:翻譯腔問題什麼的,果然還是傷腦筋呢。 ಠ_ಠ 以上。
    韓譯中:雙語文化思密達!

    英譯中翻譯腔的出現和早年翻譯追求「原汁原味」有關,如英文長句中繁複的結構就多被完整地直譯,令中文譯文看起來繁瑣而難懂。

    日本文學,動漫和影視在近十幾年非常流行,令日譯中翻譯腔隨之流行,年輕人和網絡是日譯中翻譯腔的重要傳播媒介和載體。日譯中翻譯腔的特點包括:(來自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779802)
    1. 省略主觀色彩,比如上面提到的,省略主語;
    2. 避免確定性,比如總是說“會如何如何的吧”或者每一句論斷都不會忘掉加上“我想應該是這樣吧”;
    3. 句式和語氣上,愛用很多連貫並長短接近的短句組成段落。

    我認為翻譯腔沒有對與錯,視乎譯者和讀者接受那一派的翻譯哲學而已。我很認同以下意見:(來自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26819)
    「或許可以引用到施萊爾馬赫和韋努蒂的歸化、異化翻譯法。歸化是將源語變成目的語的一部分,讓目的語讀者讀來感覺不到是經翻譯而來的;異化則是保留源語的特色(如語法結構、表達方式等)讓目的語讀者一讀就能感覺到原文的痕跡,甚至知道是從什麼翻譯過來的。試把翻譯腔比作是異化,雖然會有翻譯的痕跡,但也不失為讓原文“在場”的一種辦法,這對於保留原文的主體性,促進目的語表達法的多樣性有幫助。
    再說本雅明的“純語言”,本雅明之所謂“純語言”最基本的意思是指巴別塔毀滅之前,人類所共有的語言。巴別塔之後,人類便忘卻了本來的純語言,而譯者的目的便是幫助人們找回那個純語言。從這個角度來看,“翻譯腔”不失為一種找到純語言的好辦法。
    各家之言各不同,要說尼采的哲學翻譯官則強調譯者的主體性,翻譯為我所用,幾乎忽略原文,翻譯出來的東西就是目的語所有的,更別說翻譯腔了,是絕對不會出現的。龐德翻譯中國古詩也完全是將原詩揉碎,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的改寫。因而也不會有翻譯腔。食人翻譯觀也是注重將源語消化,為我所用。
    觀諸家之言論,似乎對翻譯腔的好壞無法下定論。結合樓上各位對翻譯腔的闡釋,再來看翻譯腔的好壞,似乎沒有絕對。 」

    再者,在現今網絡次文化中,翻譯腔已成為其中一種語言的表達手法(framing device),反映了發言者所處的語境,自我認同的身份和社群。就是說,當翻譯腔脫離了原本的文本,進入網絡,就會被作為表達和辨別身份的符號。例如,普遍來說,在漢語的日本同人文化的網絡圈子裏,日譯中翻譯腔是一種we code,發言應用的日譯中翻譯腔成分越多,發言者對日本同人文化的認同就越高。

    By Marcella

    ReplyDelete
  5. 感謝分享。其實有時侯在網絡看到翻譯腔的文字,會有種錯覺以為是正統的中文,因為他們出現的頻率太高了。我再舉些帶有翻譯腔的文字吧,台灣人常使用「達令」這個詞,甚至電視劇名字為「絕對達令」,達令就是Darling的音譯。最近韓風盛行,網路上不乏帶有韓國翻譯腔的文字,如「歐尼」(姊姊的意思)﹑「忙內」(老小的意思)及「生日粗卡」(生日快樂的意思)。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