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pril 2014

手語和口語的雙語應用 BY YIM WING TAT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口述的語言,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及眼神,也可算作共通的語言。人們能從你的肢體語言,領略或意會到當中包含的信息。儘管身處粵語主導的社會,當面對有不同的群體,我們亦要易地而處,遷就對象的特別需要,以達至有效的雙向溝通。



日前我申請了協助聾人的服務研習,我曾擔心與聾人學生言語不通,他打的是手語,我說的則是口語,以致和聾人學生難以有效地溝通。在服務開始前,我不時會思索與聾人交流的方法,以及在互聯網上搜尋一下關於手語的基本資料。我發現很多聾人使用的手語,與常人日常使用的手勢有相同意思。例如比出中指,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帶有侮辱成份;而豎起姆指,大家都會明白這是一種讚賞。我相信只要運用適當通用的肢體語言、文字及符號,有耐性地對待聾人學生,當可以有效授課。我亦希望可以從服務過程中,了解聾人社會的獨特文化,從而提高自己對不同文化和族群的包容度。


手語在不同地區的意思 我發現雙語的應用不單在人們日常說話交談,就連在手語的世界,各國也有不同的手語文法以及語意。當中有一些世界通用的,如圖中的我愛你;也有一些手語對不同國家的人來說,意思則南轅北轍,就如圖中拳頭微握,伸出半曲的食指,在緬甸表示簡單的數字,而在日韓等國家卻有著錯誤、小偷等負面意思。以上是近日我對手語的淺見,望在服務研習中,能學習到更多有關聾人文化及語言,屆時再作分享。




服務研習計劃的感想

背景 這次的服務研習,對象主要為聾人與聽覺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他們都是社會上的小眾,因生理上的問題,不時受到別人歧視。然而,他們的自身價值觀與旁人的看法大有不同。聾人或弱聽的人都抗拒語帶貶意或描述不當的稱謂,如聽障和失聰等。聽障一詞,把他們定型為身體功能出現障礙;失聰則有失去了聽覺的意思,對與生俱來已沒有聽力的他們是種不當的描述。故此,我在本文不會使用這類不甚恰當的稱謂。

弱聽的學生能佩戴助聽器提升聽力,這有助他們的日常生活及學習。他們的說話能力會因聽力而受到影響,但通常足夠應付日常需要。聾人指的卻是完全沒有聽力的一群,聽不到,學習語言自然極具困難。有的聾人甚或天生聾啞,說話對他們來說實在遙不可及。


雙語—手語和口語 簡介 弱聽的學生兼學手語和口語,口語用以應付日常學習或生活需要,令他們的發展能適應社會;使用手語則因父母、兄弟姊妹或朋友可能是聾人,要打手語來溝通,以此融入自己身處的群體。聾人其實亦會兼學口語及手語,然而這種口語沒有聲音,只以口形的變化來傳達訊息。手語的語法與中文的語法亦有不同,手語的句子依照主、賓、謂的形式構造,而中文的語法則以主、謂、賓為主。


應用及功能 在服務研習的過程中,我不時可見戴有助聽器或配備人工耳窩的小朋友在對話時,兼用手語及口語,雙語並用。這與聾人平日一邊做口形,一邊打手語的表達方式很相似。弱聽的學生需兼顧口語(廣東話)和手語的語法,同一時間以兩種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就如我們同時說中文,寫英文一樣;聾人則大多不能說話,只能有限發出單音或組成簡單的詞語,口手使用語法的語法亦相同。他們的交談對象主要為聾人,故少有同時做口形和打手語的習慣,少了兼顧兩種語法的負擔。手語象徵了他們自己的身份,以語言把聽力較弱甚至沒有聽覺的人集合起來,使這個小數的群體在社會中獲得自己的身份。


在香港發展聾人雙語的困難—聽覺的障礙還是社會的障礙 本港現時只有唯一一間專為聾人學生而設的學校—路德會啟聾學校。在2010年,該校由於收生不足,面臨過一次縮班危機,當時校方極力爭取,才暫緩了縮班計劃一年。校長吳育珍認為,「現在唯有讓老師進修多一個學科,學多幾張刀,就算再裁員都不影響學生。」文中亦提及,政府限制該校收生的標準,學生必須為「雙耳其中一隻完全失聰,另一隻耳達深度失聰」,可見學校收生門檻之高。即使聽覺嚴重有問題的學生,不符合標準,就只有被逼入讀正規學校。亞視的一則新聞指出香港唯一一間提供手語教學,使聽力較弱和正常學生一起上課的小學,因資源不足,來年或不能再招收有特殊需要學生。除了在學校教育的方面,社會各界亦忽略了聾人的特別需要。獨立媒體網中一則新聞指出,一群聾人向平機會投訴電視新聞報導欠缺手語傳譯,剝削了聾人獲得社會資訊的權利。平機會本意維護市民的基本權益,然而這個維基組織當時亦忽略聾人的訴求,可見社會對這個小眾群體的關注不足。



來源:

《手語教學小學憂新學年需放棄收聽障學童》:http://www.hkatv.com/zh-hk/atvnews/23637/2014-04-06/%E6%89%8B%E8%AA%9E%E6%95%99%E5%AD%B8%E5%B0%8F%E5%AD%B8%E6%86%82%E6%96%B0%E5%AD%B8%E5%B9%B4%E9%9C%80%E6%94%BE%E6%A3%84%E6%94%B6%E8%81%BD%E9%9A%9C%E5%AD%B8%E7%AB%A5

啟聾學校縮班:http://happypama.mingpao.com/cfm/study3.cfm?File=20100628/prepe/gfa1.txt

《聾人投訴新聞無手語》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9813

手語圖片http://travel.ifeng.com/pictures/gossip/detail_2011_07/26/7940406_1.shtml

手語圖片http://travel.ifeng.com/pictures/gossip/detail_2011_07/26/7940406_7.shtml

2 comments:

  1. 昨日我看到亞視的報導時也感到很氣憤,政府投放在殘疾人士上的資源本已不夠,現在還要繼續削減資源,究竟政府有否真正關心社會上的弱勢社群?
    我也有參加服務研習,發現那群弱聽小孩的學習能力與一般小孩一樣高,只是在解釋課文內容時要放慢説話的速度來遷就他們。若然因政府要削減資源而把他們放進一般的主流學校,他們接收資訊的能力自然比其他同學差,感到力不從心時對學習的興趣就會減低,這等同奪取其學習的機會,這樣對他們公平嗎?
    當我到香港聾人協進會當義工時,我發現有些聾人子女的父母很努力幫助自己的子女融入社會,參加語言治療的講座,而亦有語言治療師很努力跟進聾童的情況,然而,這次的研習不禁令我反省,其實社會又有否嘗試打開大門,接納他們呢?

    By Kourtney

    ReplyDelete
  2. 我大致認同你的觀點,然而對「學習能力一樣高」這個部分卻不大認同。於我而言,學習能力是對學生認識新事物和吸收新知識的能力的總稱,聽覺感官較弱無疑削弱了這群學生的學習能力。故此,我認為政府和社會各界宜多了解聾人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合的學習環境,不能打著共融的旗號,置他們於一個不適合的學習環境。
    談到家長,我認為大部分聾人子女的父母都願意盡力為子女營造適當的居住及生活環境,促使他們融入社會。然而,有些特別的個案卻令人反思。我們在服務研習時都聽過一個聾人家庭,四兄弟皆是聾人,父女卻堅拒學習手語,嘗試踏出與兒子們溝通的第一步。假若身為父母的他們都不能作為社會大眾的榜樣,這群聾人只會倍感無助。

    by yim wing tat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