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4 April 2014

悍戰太平洋:外國眼中的香港 BY JOBI

前文提過悍戰太平洋中的日美元素,亦略談過近年美國電影中的亞洲成分。這篇博客我則想說說電影中的香港取景和中文運用,看看這個外國眼中的香港。


電影前段時,主要場景就由美國轉至香港。他們在香港灣(Hong Kong Bay)登陸,香港灣自是個想像的地方,但鑒於電影設定於2025年,且世界制度瓦解,問題倒不大。


電影中有不少中文標誌。比如說,在練習室的牆上,有不少中文詞語如「尊重」、「毅力」、「勇氣」。但我不覺得這表現了香港文化,反而更像外國電影中的日本武館。更有趣的是,左上方的文字似乎還是日文。




電影中表現數字的形式是大寫數字,可以說是相當有中文特色。

電影應用了旺角行人專用區的告示牌子。

中式藥房特色,百子櫃。




香港的「街景」片段也在電影中出現。顯然,這並不是香港真實的街景,芳路和圖街都不是真的。有趣的是,電影中的香港人群總是密密走成一團,街道狹窄,雙層設計,燈柱電線到處都是,滿街都是廣告燈箱、霓虹燈。背景再加上幾座摩天大廈。似乎外國人眼中,街道肩摩轂擊,人流水淹不通,就是香港。但是,我卻對這都感到陌生。暗淡的光線,加上色彩變幻莫測的燈光,都帶著糜爛。

再看看這些內容的中英對照情況。芳路是Fong Road,圖街是Tull Street,用的是威妥瑪拼音。廣告燈箱也多有中英名字,比如是明媚清餅店的翻譯是Bright Mornings Patisserie,山頂酒店是Mountain Peak Hotel。但是,世上最佳香料店卻是Pharmacy,即是藥店,實不知是故意還是錯譯。除去中英的元素,還有中文語言搭配的問題,如比起買一贈一,買一送一是更慣常的用法。

其實,每次看到外國電影中的香港,自己不只一次想,這不是我眼中的香港,不是我生活的地方。也許電影總會失實,香港本土電影亦然,但說偏見、第一印象定型也非無中生有,我總希望香港不再是外國眼中那個幽暗、只有霓虹燈的城市。說起,又會想起曾經看一到的那張海報:WE’RE A CULTURE, NOT A COSTUME。文化定型、簡化的地方和人總是很多,但我們不單是一副圖畫、一套戲服,自然也不應甘於困在刻板壓縮的片面形象。


BY JOBI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