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4 April 2014

悍戰太平洋:日美元素混合 BY JOBI

早前看了電影悍戰太平洋,刺激好看,屬於「超人打怪獸」類的「爽片」(劇情簡單、節奏明快、視覺效果良好)。我並不是想游說你們看這電影,而是說說其中包含的日本符號資本(symbolic capital)及文化,再看看背後的含意。
















首先,電影裡的怪獸就像哥斯拉,日本味極濃。而電影中使用Kaiju來稱呼這些怪獸,是日文「怪獣」的拼音。直譯成英文的話,就是strange creature。電影的目的受眾大概是英文使用者,這種語言使用引入了日文拼音,以表示「怪獸」,就是異化。


















其次,女主角森真子(菊地凜子 飾)是個日本女孩,兒時因怪獸成為孤兒,滿心希望報仇。選角日本女演員菊地凜子,帶著日本口音的英文,還有偶爾說兩句日文對白。電影是美國荷里活出產,可見制作方有意識地將日本的角色,以致其文化引入到電影之中。

為甚麼會有此文化混用或文化融合的現象呢?

首先,電影是商品,電影中不同元素都經過商業考量,目的主要還是賺錢。加入不同的文化,第一,可增添新元素,令美國本土觀眾感到較有新意;第二,以多元文化,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畢竟,增加受眾人數,自然可以賺取更高利潤。

其次,荷里活電影近年數度在電影加入亞洲成分,如選角、劇情、取景。選角方面,如加勒比海盜:魔盜王終極之戰(2007)中的周潤發(香港),義勇群英之毒蛇風暴(2009)的李秉憲(韓國),生化危機之滅絕真相(2012)的李冰冰(中國)。盜墓迷城3(2008)更設定於中國戰末年,演員包括李連杰、楊紫瓊、黃秋生、梁洛施。在我,這些美國電影顯然有意打入亞洲市場。許是亞洲近年經濟起飛,人均生活水平上升,自可負擔奢侈品。經濟實力漸轉化成文化地位,然後在電影等娛樂品中表現出來。其中以中國最甚。

然而,這種文化混用有好有壞。好的是讓更多人知道亞洲文化,最起碼是開一扇窗。壞的卻是電影中的亞洲人往往不盡真實,大多只是反映外國的觀感,不能描繪亞洲人最真切的一面。而且,電影中強勢的總是美國,美國出資,又多是大美國主義,比起亞洲打入美國市場的全球化現象,這更像是一種美國文化入侵亞洲地區的美國化手段。



//


悍戰太平洋(Pacific Rim)是一套2013年的美國科幻動作片,講述「怪獸」(Kaiju)從環太平洋的突破點出現,襲擊人類。人類製造「機甲獵人」(Jaeger)來應戰,終能抗衡巨獸,怪獸和機甲獵人都頓成商品。人類間亦開始湧現分歧,認為不該繼續投放資源製造「機甲獵人」。直到新一輪攻擊開始上演……




BY JOBI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