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3 February 2014

[極祕密]其實做毒L又有咩好怕wor by kenny Lau

話說一位LN師兄FB:
-----------
其實毒_一個更開心
駛_你講???

[巴黎之毒]
巴黎聖母院外的鎖橋,
身邊無個伴可以點?
巴黎毒_有辦法。

而正所謂毒_無彊界,
Mary是可以分享的,
我地手拖住手既時候,
果刻我望住塞納河洶湧既水波,
腦裡面哼起———
「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

我感到世界大同,心情激動到不得了

----------------
有圖有真相:


分析:(HOW)法國故事與香港MARY的文化結合並揉合香樂音樂文化,光輝歲月的歌詞刻畫心情。
當中MARY指的是吹氣自娛公仔;「毒_」是香港次文化用語,指欠缺異性緣的單身男性,源自日文「獨男」。
巴黎有個浪漫的傳說據說在塞納河畔,和你的戀人買個鎖頭,把鎖鎖在河畔的橋上,然後把鑰匙丟進塞納河裡從此以後你倆的愛情將會永遠鎖在一起。
--------------
(WHY)香港加巴黎,內含性題材,或涉同性戀題材。這等題材七十年代的香港,是絕無僅有。我朋友是位雜誌中文編緝,發文原因可能是企圖學術地打破性文化鎖;或個人-求偶。根據嶺南大學翻譯系張南峰指出:媒體報道性題材,比對70年代,現今可謂質的飛躍,見於幽默的性笑話。此外,IT亦促進文化的交流。圖中MARY、鎖,相片都可為中間物及載體。當受體(reception )接觸到這段訊息,亦即翻譯。如:法國人眼中,他經接收到MARY的背後,吸納香港的文化;讀者看到這張相/篇文時,亦轉譯當中的文化。香港的性文化被中國傳統所醜化這個觀點,當中不少知識份子支持,如陶傑。

過去,求偶方法不外孚:書信傳情/當街兜嗒,亦很有可能在刊登徵友啓事。試問這類現代引入性的文章,是多麼新穎和奪目?圖中不單有能到法國的SYMBOLIC CAPITAL;個人風格、衣著品味都一一呈現。試問豈是古時的爛纸可以爭一日之長短?這種直率的表現手法,FACEBOOK的平台上,遠勝過傷春悲秋的自拍交友方式數百萬倍。這既搏紅顏一笑,又能傳達交友的信息,何樂而不為?我認為這文章能令部分同是天涯的同性讚,因為文章滿足了他們被社會伽鎖所壓抑的潛意識。透過推PO&SHARE(以回應及轉載增加文章覆蓋面),以表其同理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