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2 February 2014

粵詞中物 (BY: Marcella, Lam Wing Ki)

我在知乎閒逛時發現了粵語歌詞的特殊魅力體現在哪裡?這個問題。簡單來說,知乎是個讓網民「你問,我答」的地方,你可以自由發問任何事情,自由回答任何提問。「粵語歌詞的特殊魅力體現在哪裡?」有幾個很好的回答,既指出了香港粵語流行曲歌詞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也反映了普通話語系社會如何看待粵語。不過答案君們長得又長又高,我就不把它們一一搬過來了。以下是它們的內容的小總結:

粵語歌詞的特點
形成原因
產生的魅力
具歌唱性:光是讀出來就產生音樂感
音調多:七至九個音高,其中兩個音高還類似轉音
「唱歌有點像講粵語,講粵語有點像唱歌。」
常用文言字詞
常要琢磨用詞,改變措辭,以押旋律音高,並兼顧表意和意境,猶如「帶著鐐銬跳舞」。所以用字必須凝練。文言字詞就符合這要求。
「有種文縐縐的感覺,無論是用詞上還是句式上,頗有古風。」
用字較廣:文言字詞,規範漢語字詞,粵方言詞皆用
香港以前是殖民地,殖民政府沒有政策限制語文使用,內地或台灣的語文政治政策也影響不到香港社會,所以不講究用字要政治正確,保存較多使用古文的傳統,導致香港文化人用字殘留較多文言文的痕跡。
歌詞常有新穎有趣的表意(因為字詞配搭或表述很少一成不變),或帶古雅含蓄的韻味。

粵語難押音的特點,英文版維基百科粵語流行音樂的條目也有提及:"Matching Cantonese lyrics to Western music wa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because the Western musical scale has 12 semi-tones. Through the work of pioneers like Sam Hui, James Wong and Lo Kwok Jim, those that followed have more stock phrases for reference." 它也說到早期粵語流行音樂的文言傳統:"... the poetic lyrics written in literary or classical Wenyan Chinese. In the past, Cantopop maintained the Cantonese Opera tradition of matching the musical notes with tones of the language. Relatively few Cantopop songs use truly colloquial Cantonese terms, and fewer songs contain lyrics.", 這一點是知乎網民沒有提及的,或能進一步補充粵語歌詞入古字和文白混雜的情況為何比普通話歌詞更普遍。

其他答案反映了普通話語系的人如何看待粵語。以下是它們的節錄:

我的直觀感受就是粵語比國語聽起來更低沉,也更有味道。
個人感覺粵語具有很濃的小市民氣息,沒有太多繁瑣的修飾,很實在。
粵語口語和書面語相差甚遠。。香港大部分歌詞書面語和口語夾雜。。看起來別扭。。念起來也別扭。
特殊魅力也許針對粵語是母語的人群來講是對的,但是對於我這種不懂鳥語(注:沒有半點冒犯的意思,但是貼下面一段對話做例子)的人來說,那就是不知所雲,更甭提一擊即中的感覺啦。

母語為粵語的人寫書面語本身就是一個翻譯方言為規範漢語的過程。書面語以北方口語為基礎,母語為粵語的人要考慮母語為普通話的人能否毫無障礙地明白他們寫的書面語文本,所以用字時就普通話社會和文化進行異化(foreignisation),否則便會寫出帶粵語痕跡的書面語。然而,創作人同時亦是譯者,在翻譯(心想粵語,筆寫書面語)時,他們不時選擇同化(domestication),即保留粵語及其他不是規範漢語的字詞,以盡力保留原本的表意,或只因規範漢語裏實在沒有字詞合用。不過,他們也可能是不想翻譯成為(或被認為是)對普通話象徵的文化,社會,甚至政治的屈服。

大家覺得他們說得對嗎?你們知道英語或其他語言如何看待粵語嗎?一起來說說吧!


P.S. blogspot的表格排版真是超難編輯超難看。

3 comments:

  1. 我沒有想到原來我們把口語轉成書面語也是一種翻譯呢!
    你提到有不少創作人在填寫歌詞時會用到同化的手法,讓歌詞富有香港地道的特色,這一點我很認同,但我認為這手法要用得其所才有意義。在七、八十年代,歌神許冠傑的歌加入了不少地道的方言、俚語,生動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令聽的人引起不少共鳴,因此他的不少作品都成為大熱,就算不是香港市民,都能從許冠傑的歌中了解到香港的情況,感受到歌中濃濃的香港味道。但反觀現今樂壇的流行曲,依然有不少創作人會把粵語放到歌詞中,但這些歌詞可以是毫無意義的,好像早一兩年前有首歌為“食軟雪糕“,全首歌不停反覆地唱“食軟雪糕“,聽眾根本不理解歌中想帶出甚麼訊息,因此有不少人都對此歌作出批評。
    從以上兩個例子,我認為同化不單只是將自的語言放在翻譯中,而是要把自身的文化以自己的語言用在譯文上,這樣才有意義,這樣的廣東歌才能體現出其魅力。

    By Kourtney

    ReplyDelete
  2.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
  3. (先前的回覆未打完就送出去了,所以把它刪掉。以下才是正文。)

    Kourtney:

    謝謝你詳細的回覆。不過我覺得你對文章的解讀不太準確。

    你說「有不少創作人在填寫歌詞時會用到同化的手法,讓歌詞富有香港地道的特色」,其實我並沒有提及到這點。我說的是,創作人之採用同化,是想保留原來的表達手法,以呈現最吻合創作人最原始的,以粵語構想出的表意和意境。這個觀點並不涉及歌入粵字能否展現香港特色。

    你對同化的見解很獨特。就創作歌詞而言,我同意同化「要把自身的文化以自己的語言用在譯文上,這樣才有意義,這樣的廣東歌才能體現出其魅力。」,但這也要建基於歌詞內容是有意義的才成立。「食軟雪糕」就一無聊之作,它的歌詞以任何一種語言寫成,都不會具任何魅力,同化或異化也無力拯救它蒼白的內容,所以它的歌詞備受批評,不能怪責到同化身上。

    再者,所謂的語言魅力,多是社會環境變化所統一的文字審美觀,是一把刻度不準確的尺。 在商業角度而言,决定文本要同化或異化,以及其改變的程度時,必須顧慮受眾的特質,因為這決定了同化或異化後的文本,能否真的打動受眾,從而打開市場。要是受眾的特質是「只要歌詞是粵語就行」,那麼即使歌詞只是了無新意的流水帳,只要它用的是粵語,對受眾而言,它就是魅力四射......

    不知道你同意嗎?

    Marcella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