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超級英雄電影,遑論賺錢能力,連成動作片副類型(sub-genre)的機會也沒有。九十年代,僅有的《超人》和《蝙蝠俠》系列作品也漸見凋零。當時的超級英雄片多賣「奇幻」和「超能力」,劇本的著墨不算太多。直至2000年《變種特攻》(X-Men)大賣,才令英雄片走上轉營之路。
認真觀察,不難發現幾部作品製作規模大同小異,盡用綠屏拍攝,視覺特技行頭,實景盡量在美國內取材;卡士方面,片乎幾乎只跟稍有知名度但價錢不高的演員簽固定片約,配搭開價較低的A-級導演或電視導演,企圖壓低人工成本。同時為加強「戲味」,片商會找號召力極強的實力派作配角招徠,諸如飾演奧丁大帝的安東尼鶴健士(Anthony Hawkins)、飾演 Jane Foster 的妮坦莉佩雯(Natalie Portman)及飾演小辣椒 Pepper Potts 的桂莉芙柏德露等。
電影還用盡方法「吊癮」,盡量利用片後的「加插段落」(post-credit scene)鋪設伏線。對漫畫迷,或甚宅男來說,這一招有助激發族群討論劇情的興致,炒熱電影人氣;對一般觀眾來說,除了吸引他們的好奇,更重要的是令他們有「物超所值」的感覺,食完再拎,很爽吧!
大膽說,《鐵甲奇俠》以後的 Marvel 電影近乎無失手,只有「收得好」或「收得更好」的分別,以及「口碑好」和「口碑更好」的分別。《復仇者聯盟》更是這種精密計算的極致,起用叫好不叫座的「宅男之神」Joss Whedon 執導,不獨大收旺場,連帶炒熱雷神和變形俠醫等部分國際知名度低的英雄,可謂一石N鳥,
剛上畫的《美國隊長2》(Captain America︰The Winter Soldier),上周末美國票房衝破7億5,000萬港元!受惠於Marvel製作模式,加上《復仇者聯盟》效應,它篤定成為上半年最賣座的商業電影之冠,可以說荷里活的super heroes真會引銀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