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6 April 2014

台灣的特別用語 By Laura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台灣的偶像劇和綜藝節目等等,但對於節目中經常出現的一些特別用語,例如:KUSO、機車、雞婆……,大家又有多少了解?以下詳細列出了一些台灣獨有用語的意思:


水水/美眉 = 形容漂亮的女生(名詞)

龜毛 = 無聊/挑剔(形容詞)

盧 = 指一個人很煩或是很難搞、很固執、又鑽牛角尖、怎麼講也講不聽的意思(形容詞)

很Q = 食物有咬勁,不會軟趴趴一下就溶化的(形容詞) / 可愛甜美的意思 發音跟cute很像(形容詞)

ㄍㄧㄥ = 一個人的心很僵,即心裡明明想做,可是又僵在那不表現出來
台語原意是指像弓弦拉到頂,充滿張力的意思。形容人就是『對人充滿防備與不信任的態度』,或者引伸成『放不開』,『封閉自己(有心事不講出來)』的樣子,不夠『自然、坦然、信任』之類的。

麻吉 = 好朋友,源自日語 (名詞)

機車 = 從台灣的粗話「雞芭」衍生出來,用來對呆、傻、龜毛、囉唆、討人厭的或是令人不開心的人說,或是指不上道、古板

神經很大條/粗線條 = 指迷糊、粗心、總是忘東忘西,或者是有人喜歡你,對你付出很多,卻感覺不到

裝肖為 = 裝傻裝蒜(水仙不開花 裝蒜 因為水仙不開花的樣子長的很像蒜,故有此一詞,用來罵人)

不爽 = 指不滿、不服氣、不順氣、心裡不痛快、看不順眼,源自台語

虧 = 有點挖苦人家的意思,會有點輕浮的感覺,吃對方豆腐的意思,搭訕、把妹常用的說法,台語(動詞)

正妹 = 長得漂亮、可愛,穿著得體、有型,甚至性感的女生,超正點的妹妹(名詞)

台客 = 粗獷的男人或是很膚淺、沒有深度、仿效的人,也指沒有水準、沒有格調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就被非台客稱為俗或「聳」。(「聳」是台語,翻成國語變成「俗」)

台妹 = 台客裡面的女性(名詞)

orz = 失意體前屈,有失意/五體投地的意思

恰北北 = 通常形容女生很兇,兇巴巴的(從台語翻譯過來)
就降/就醬 = 就這樣 「這樣」唸快一點就變成「醬」或「降」

歪哥 = 貪污

A錢 = 騙錢

假仙 = 假好心/裝蒜(扮野)

雞婆 = 多管閒事/囉唆

隨身碟 = USB

白目 = 搞不懂狀況的人

林北 = 指自己

QQ = 有彈性的

靠邀 = 討厭的人,用來罵人或心情不好時用

老子 = 跟林北一樣

拍狼/拍郎 = 壞人

98 = 走吧,通常在遊戲裡用

衰/雖 = 運氣不好

耐安ㄋㄟ = 怎麼這樣

天兵 = 指人很呆、很天才

俗辣 = 做壞事不敢承認、膽小的人

巴嘎/巴軋 = 日文發音,笨蛋之意

歐吉桑 = 老公公

歐巴桑 = 老婆婆/多口阿婆、師奶

立可白 = 修正液

打手槍 = 男生自慰

北七/北濫/白濫 = 白痴

打槍 = 被別人罵
卡哇依 = 可愛

丁丁是個人才 = 別人很呆、很蠢(網路用語)
人中拉拉 = 「丁丁是個人才」的進化版。
密 = 在MSN、及時通、QQ等跟另一個網友說話
勿密/物密) = 別跟他說話
安安 = Hi!(密通常以「安安」、「嗨」、「Hi!」等開頭)
凍蒜 = 當選

哈拉 = 聊天(吹水、八卦)

白目 = 白痴/不知狀況還自以為是

A片 = 3級片

拜拜 = 拜神

靠北 = 激動的罵人詞語,或可用單字「靠」

馬子 = 女朋友

凸槌 = 出錯

油條 = 很騷/自以為是

達人 = 高手、專家

茶包 = trouble

K:「K書」 = 刨書、「K爆」 = 打爆

碎碎念 = 嘀嘀咕咕

哇塞/哇靠 = 有點意外的助語詞

豬頭 = 笨

正 = 很好、很美

啵/啾 = Kiss

La弓 = 抓狂

衰 = 黑仔

條子 = 警察

劈腿 = 一腳踏兩船

酷斯拉 = 酷死啦

臭三八 = 討厭的女人/八婆

太妹 = 不良少女

太保 = 不良少男

Hito = hit、流行、棒

給你秀秀 = 安慰的意思

炒飯 = 上床

偶滴 = 我的

MM = 妹妹、女生

粉 = 很

了 = 了解

歹勢 = sorry、不好意思,源自台語

抓狂 = 令自己好煩

kuso = 無厘頭/惡搞/好笑,源自日語

閉上「鳥嘴」 = 閉上你的烏鴉嘴(台灣用鳥就是指說的話都是不好、不吉利的)
罩子放亮 = 有後台的意思或是小心一點
打屁 = 去餐廳坐一下,消磨時間的意思,類似廣東話的打「等」
安啦 = 放心啦的意思,類似廣東話「同我定喎」
太扯 = 太誇張、離譜,令人難以置信


從以上如此多的例子可見,歷史因素導致台灣用語受到多方影響,除了擁有原住民常用的台語的特色之外,亦有混合日語、英語等的元素,甚至夾雜不少網絡用語,部分用語更與廣東話的日常用語或是潮語等相映成趣。


另外,台灣人專用的新注音系統也十分新奇有趣,他們會使用特定注音符號來代表某個字的意思,例子如下:

ㄅ = 不
ㄇ = 我「們」或「嗎」
ㄉ = 的 或 得
ㄋ = 呢
ㄌ = 了
ㄍ = 個
ㄎ = 笑聲
ㄏ = 呵
ㄑ = 去
ㄔ = 吃
ㄕ = 是 或 濕 或 4
ㄨ = 嗚 或 屋
ㄚ = 阿
ㄟ = 語助詞 同字母a的音
ㄠ = 坳 或凹 ( 坳是台語 只佔人便宜的意思 例如 你不要坳我 我比你窮餒! ) ( 餒也是語助詞 )
ㄡ = 歐(語助詞)
ㄢ = 安
ㄣ = 嗯

還有以前全家便利商店推出磁鐵時用的一些搞怪詞彙:

「AKS」:會氣死
「BALA」:芭樂、機車、俗濫
「CD」:西低、是的
「FBI」:粉悲哀
「HGW」:好狗運
「JOLIN」:好冷(通常是人家講冷笑話時用的,天氣真的冷時不會這樣用)
「KO」:打敗
「MG」:麥ㄍㄟˋ(台語)= 不要假仙/不要裝蒜
「NO Q」:由來是NO+3Q 的Q(3Q = thank you)
「PMP」:拍馬屁(pai1 ma3 pi4)
「QK」:休息,源自日文的「休憩」
「SULA」:卒仔,源自台語,指一個人很沒用懦弱膽小


大家覺得以上專屬於台灣的用語有趣嗎?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語言的交流、轉換過程中使不同地方都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用語,我們不但能從中學習到翻譯的概念,亦能透過語言了解到一地的歷史、文化以及與他國的關係等,獲益良多﹗

6 comments:

  1. 感謝分享。從前看台劇及台灣綜藝節目,學了不少上文提及過的特別用語。我覺得這些台灣特別用語與香港的潮流用語一樣,都是隨時間慢慢發展出來的地道用語。這些用語反映當地的文化﹔ 而使用者其實也在表現自己的身份。

    ReplyDelete
  2. 記得早一陣子台灣文化曾經在香港十分流行,有不少台式飲品連鎖店,台式小食店鋪,甚至上文提到的台灣新興用語都傳到來香港,好像「麻吉」、「不爽」、「QQ」等。
    起初我也不清楚這些詞語的意思,但隨著它被廣泛使用,慢慢地自己也開始運用這些詞語。因此我認為文化上的交流能促進不同語言的互用,帶動雙語(甚至多語)的文化。

    By Kourtney

    ReplyDelete
  3. Replies
    1. 從以上如此多的例子可見,歷史因素導致台灣用語受到多方影響,除了擁有“原住民常用的台語”的特色之外,亦有混合日語、英語等的元素,
      第一:原住民不是說台語,台語泛指的是閔南語,福建地區用語,台灣人的組成大致分為:原住民、河洛人、客家人、外省人(指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至1980年代前兩岸重啟交流之間移居臺灣的具中華民國國籍、原籍於中國大陸各省的人士與其後裔,尤其以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的移民潮為最大的一波。因為他們來自臺灣省之外,因此被稱為「外省人」;相對於外省人,早於日治時期之前便移居臺灣的閩南裔與客家裔族群則被稱為「本省人」)

      Delete
    2.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Delete